新闻中心

陈鸿宇:汕头要激发内生动力,重点就应落到工业和产业上

2021-10-06  1782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石,是推动城市转型的主动力,随着《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发布,汕头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方向牵引下,本土产业将如何优化升级?各企业应如何结合政策更好地发展?对此,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汕头市潮汕工业设计研究院顾问陈鸿宇做出深度解读,今日特别分享。


以下内容转载自:南方Plus

“在当前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工作方向,对汕头发展来说,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汕头要紧紧把握住这一契机,时不我待。”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教授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汕头市委高位谋划推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是立足于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激发特区经济活力,提升汕头发展能级。

关键词1

立足基础优势,主动抓工业、上产业

陈鸿宇指出,一方面,汕头开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外围环境。从政策上看,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制造业发展,国家及省对汕头予以髙度关注。广东省还出台关于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支持汕头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加上深汕深度协作加速推进,为汕头发展工业、产业创造了很好的政治生态。

另一方面,汕头作为一座因港而生、因商而兴,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工商业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作为粤东中心城市,汕头近几年招商引资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在建、再投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或者重点企业,从金额、数量到水平而言,都居于沿海经济带前列。

此外,伴随着亚青会的筹办,汕头全力推进实施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一批支撑“串珠成链”的骨干交通设施工程,加上推进中的过海隧道、高铁、城轨等项目,汕头交通得到极大改善,城市营商环境、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集聚效应也初步凸显,这些都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打下很好的基础。

“从现实意义上讲,这些都是外围基础条件,要想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还是要靠内生发展动力,将工作重点落到发展工业和产业上。”陈鸿宇直言,当前发展工业、产业的各类条件已然具备,机会就摆在面前,要全力争取推动省重大产业项目向汕头倾斜布局,集中力量建设汕头大型产业园区等,争取省的政策支持。“汕头不能被动等待项目送上门,而是要更加积极主动抓工业、上产业,形成上下齐抓、内外发力发展工业的共识。”


关键词2

统筹资源补链强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背后,汕头将面临哪些挑战?陈鸿宇表示,汕头工业有亮点、有特色、有基础,但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邻近的闽南地区相比,仍有不少短板。首先是整体规模不大,汕头规上工业企业不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体量小;其次,汕头三大支柱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创新发展布局不均衡,只有一小部分企业技术水平跟得上全国、全省水平,大多数仍是传统企业,缺乏竞争力,产品层次不高,影响了企业本身的盈利水平;再次,汕头工业发展平台分散,各种资源、土地、财力、政策、人才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被统筹起来,难以形成具有较强内聚力的产业集群,无法更广泛地融入国内外市场双循环的新格局。

他指出,澄海的玩具产业、潮阳潮南的纺织服装产业虽然有一定规模,但内在联系不紧密,还没能形成真正细分意义上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是因为汕头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缺链现象时有发生。各链节间联系薄弱,水平不高,在前端的研发、原材料部件的供给和后端的市场销售服务上,容易被‘卡脖子’。”

陈鸿宇还提到,在体制机制方面,汕头对制造业的帮扶政策力度和精准度还有待加强,对企业的服务落实不到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数较大,不稳定,这些因素制约了制造业企业发展。“很多企业现在还不清楚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发展比较被动。”他表示,汕头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积极举措,着力解决制约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从强调管理转向强调服务,努力减少对制造业企业正常守法经营的干扰。

关键词3

增量存量同时用力,强化工业用地保障

9月3日召开的汕头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要在增量和存量两方面同时用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特别是要强化工业用地保障,科学划定工业用地红线,严控工业用地开发房地产,大力推进“工改工”,确保工业用地规模,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提供充足的土地空间。

“这一点很有见地,抓住了汕头发展工业的关键。”陈鸿宇表示,如果不重视盘活存量,上增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认为,汕头工业有基础,有特色,应该要想着如何把这些基础和特色发挥得更好;同样的,原有的产业存量、土地存量、资金存量用好用对了,上新产业新项目就更有保障。

“因此,存量、增量同时发力是正确的,这需要我们对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的各种产业、要素、瓶颈作更细致的分析,确定由谁发力、由何处发力、何时发力。”陈鸿宇举例,对玩具产业的未来发展要按照问题导向、市场导向进行细分,研究是其中的哪几个环节形成发展瓶颈,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落地操作的对策,精准解决问题。

在工业用地保障方面,陈鸿宇直言,目前在汕头,“有地不能用”“有项目没地用”的现象仍较为突出,表面看土地资源供给紧缺,实际上大量工业用地土地容积率不高。“这需要汕头用好、用活土地资源,学习借鉴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经验,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土地规划,保障工业用地不被挤占,另一方面,要在省的支持下,向顺德、东莞学习,通过村改、地改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定打硬仗的决心。”

陈鸿宇认为,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形成“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共识,至关重要。除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税务、环境、消防等相关部门,都要拿出具体举措服务企业,扫除妨碍制造业发展的桎梏,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放心,还大力宣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扬制造业的创新成果,树立优秀企业家和能工巧匠形象,营造“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社会氛围。


以上内容转自:汕头工业设计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